位于长江出海口北侧的江苏省启东市合作镇竖海村, 早年因村里缺少集体经济和工商产业, 近三分之二富余劳动力外出谋生, 一度成为该市的经济薄弱村。 近年来, 竖海村在镇村人社平台的大力协助下,通过出台优惠政策 “引”、 鼓励创业典型 “带”、 拿出真招实举 “帮”,引领200多人返乡创业就业, 帮助120多名留守人员实现灵活就业,全村人均收入增长近三成, 走出了一条促进创业就业、 带动富民增收的发展之路。
让富余劳动力转型 “有饭碗”
“咱种的葡萄真了不起, 果鲜汁多, 口感甘甜, 还有玫瑰花香……”说这番话的村民叫赵亚新, 最近他逢人便夸自己亲手种植的葡萄。
赵亚新今年65岁, 在 “阳光玫瑰葡萄园” 担任栽培员。 前两年,竖海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选择的范围有限, 受年龄、 技能状况等因素制约。
对此, 竖海村着眼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加快推进土地流转,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阳光玫瑰葡萄园”就是该村引进的新项目。
“正是由于村里推出了批量流转土地的优惠政策, 我才敢来到竖海村经营葡萄园。” 来自浙江的投资人张国旗说, 在优惠政策的吸引下,他一口气流转了千亩土地用于发展葡萄种植。
葡萄园项目起步之初, 张国旗就雇用了村里十多名富余劳动力。“葡萄园明年将批量供应市场, 预计量产后能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张国旗说。
启东市人社局派驻竖海村挂职干部、 村 “第一书记” 管笙介绍,目前村里的蔬菜、 畜蛋、 水产等农产品产量较大, 且都是无公害农产品, 是城里人眼中的宝贝。
今年6月, 管笙建议村里开办电子商务培训班, 成立了合先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注册了 “思合味” 商标, 还组建了销售微信群,将村里农产品加工包装后向城市销售。 “我的目标是拉长产业链, 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 让更多乡亲有活干、 有钱挣。” 管笙说。
让返乡人员创业 “尝甜头”
为补齐人才流失、 村级经济薄弱等发展短板, 竖海村对近10年来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信息库, 并向遴选出的人才广发 “英雄贴”, 诚征创业项目, 邀请他们返乡创业、反哺家乡。
此前在外从事建筑工程项目的王雨新, 是竖海村的 “名人”。 今年初, 他扔下泥刀瓦刀, 穿起迷彩服、黑胶鞋, 将积蓄投到村里, 成立了一家农家乐。
“万事开头难。 如果没有村里出面帮忙, 仅凭我一己之力还真不好办。” 王雨新说。 当初王雨新开办农家乐时, 遇到的难题接踵而来。 管笙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 亲自带着他跑人社部门申请创业贷款, 邀请农业技术人员传授养殖技术, 会同环保部门解决治污问题, 使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
眼下, 王雨新的农家乐已是瓜果飘香、 鱼游虾嬉, 成为竖海村的一道亮丽风景。 “返乡创业并不是完全为了赚钱, 更重要的是能够发展村里经济、 带动村民就业增收,为家乡作点贡献。”王雨新说。
近年来, 像王雨新这样创业成功反哺家乡的人越来越多。 竖海村村民经常会在村里的招工显示屏上看到招聘焊工、 铆工等工种的信息,发布者是竖海村的一位企业家徐献高。 他开办的圣浩石化经常从村里招人, 定期组织村民参加技能培训,先后有近百人到他的企业就业。
“是家乡的一方水土养育了我,我创办的企业理应服务家乡, 振兴家乡经济。”徐献高说。
近年来,竖海村充分发挥创业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为村民提供便捷的就业服务平台,走出了一条资源共享、抱团就业、集体致富的路子。
让残疾人员就业 “不掉队”
“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残疾人,一直是就业服务工作的难点, 也是我们攻克的重点。” 管笙介绍, 竖海村持证残疾人有85名, 这对于一个小村庄来说,不是个小数目。
村里一些残疾人的家属说: “残疾人就业也挣不上几个钱,我们多打一份工也供得起。” 竖海村村干部却认为, 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 一个都不能少。 为此, 他们走访慰问残疾人家庭, 了解到很多残疾人是因病致残, 还有不少残疾人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 他们更想有尊严、自食其力地生活。
为了帮扶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 村里通过提供公益服务岗位和辅助性就业岗位, 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与政策咨询, 提供精细化公共就业服务。 今年7月,启东市首个 “残疾人之家” 在该村建成并投入运营, 具备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 康复服务、 文体活动、学习培训等功能, 帮扶残疾人重拾生活信心、实现就业增收。
此外, 为给残疾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村里还定期四处联系,挖掘辅助性岗位。 该村从一家玩具厂拉回原材料, 交给本村残疾人加工, 完工后发走成品、 领回工钱。目前, 参加第一批辅助性就业的残疾人就有17名, 第一单业务是毛绒玩具加工, 虽然只是简单的手工,但为了达到统一标准, 村里还专门请来了工厂师傅进行技能培训。
“虽然我们拿的工资不多, 但只要能够证明我们有能力参与社会劳动、 体现人生价值, 我就知足了。”下肢残疾的村民施正超激动地说。(中国劳动保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