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中午,在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的一座四合院内,50来岁的农民管家付玉静正在用秋木耳、老倭瓜、毛豆角准备农家菜。
她说:“北屋、西厢房住进了15位外地来的游客。他们去山上看红叶了,晌午回来要吃饭,我正给他们准备饭菜呢。”付玉静脸上化着淡妆,穿着干净利落的碎花上衣。她说:“这个四合院有六室两厅,国庆节7天一共接待了150位游客,收入有七八万元。”说话间,她匆忙走进了厨房。
这是近日黄山店村见到的情景。近年来,黄山店村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先进经验,以“走出去、引进来”的现代模式打开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四合院——转变经营模式
走出付玉静管理的四合院,在村里的石板路上,记者遇到了村民陈大爷。陈大爷说,自己是村级环卫管家。他一边挥舞着大扫帚扫树叶,一边同记者交谈。
据陈大爷介绍,5年前,黄山店村曾发生过泥石流。当年,政府决定在山下10里开外盖新楼,让村民整体搬迁。村民要离开赖以生存的农田,今后该以什么为生?于是,村支书召开村民大会,让大家拿主意。最后,村民集体作出决定,把幽岚山开发成风景区;把错落有致的老房子打造成城里人喜欢的四合院;把青壮年劳动力送进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目前,黄山店村有了30多个标准的四合院。每个四合院都配备两到三名农民管家,这些管家具备西餐、中餐、客房服务等技能。30多个四合院运营3年多来,不但近200位村民实现就业,而且让因天灾而失去生活来源的村民看到了新希望。
每个四合院院墙由河卵石砌成,房体四周石砖混砌,房梁椽子是结实的树干;而落地通透的门窗、木制地板、客厅长桌上晶莹剔透的高脚杯,颇具现代家居风格。
黄山店村党支部书记张近刚说:“发展乡村旅游业,不是资本介入让农民远离土地,而是让农民重新审视这片土地的价值,实现真正的城乡互通共建。”这3年来,黄山店村年接待游客数量都在10万人左右。“村里400多名劳动力全部实现转移就业,还带动了周边村民近100人就业。”张近刚说。
“红色背篓”——黄山店村的名片
黄山店村地处周口店镇西南,被幽岚山环抱。196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以该村供销合作社社员王艳香用背篓送货的故事为原型,拍摄了故事片《红色背篓》。52年过去了,这部老电影依旧很受大家喜爱并反复播放。
影片原型、年逾八旬的王艳香老人对记者说:“无论哪个年代,以诚信对待客户的原则都不会变。过去,我用背篓送货上门就是这个道理,今天游客到我们村旅游,服务游客更不能忘记这个理。”
幽岚山上有丰富的植被,也散落着一个个“红色背篓服务部”,其中就包括“玫瑰饼屋”。一位从城里驾车过来的游客说:“每年都来黄山店村踏青、登山、赏花,再带回一些玫瑰饼,玫瑰饼的原料面粉、玫瑰花、蜂蜜都产自幽岚山。”
游客陶玉强老人说:“每年红叶节开幕,我就让孙子开车带我来看红叶、喝豆浆。”他指着山上的豆浆坊说:“那里有位做豆浆的手艺人杨中生。 他用驴拉磨磨出豆粉,熬出的豆浆味道不一样。喝第一口时,你能看到一层薄薄的油豆皮。”
手艺人杨中生说:“驴拉磨比电磨费时,可做出的豆浆口感不一样。游客好这口,我们就要坚持原汁原味。”
张近刚说:“《红色背篓》在黄山店村永远不过时,里面讲的是我们村供销社诚信服务的故事,包含我们山村旅游的光荣传统。”
“飞拉达线路”——连接未来之路
“当初走乡村旅游这步棋,您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记者问。
张近刚回答说:“最大的难题不是村民技能提不上去,而是怕城里人新鲜一回不再来了。”
为此,张近刚带领村委会外出取经,回来后决定把修好的四合院以及幽岚山风景区的经营权交给一家网络公司打理,所得利润由村集体与这家企业按比例分成。
这个决定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记者与担任运营的网络公司负责人陈长春进行了交谈。陈长春说:“这种合作其实是各取所长。我们利用网络优势,宣传、推介和预订,如今来黄山店村旅游的人群遍及世界各地。每个主题活动,游客都在万人以上,还提高了四合院的入住率,拉动了餐饮以及特色食品销售。”
记者注意到,3年前已经运营的“幽岚山飞拉达线路”非常吸引游客。它由初级、中级、挑战3个线路组成,特别受到户外运动俱乐部、高端企业培训机构以及国际高端户外专业品牌的认可。陈长春说:“未来,黄山店村还需要建设100个四合院和培训200位农民管家。”
村民刘淑华高兴地说:“有企业帮我们村推介,村民干劲可足了。去年,黄山店村和北京宏圣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建立了合作办学机制。只要农民管家或村民在旅游接待、文明礼仪、餐饮服务、种植养殖上有需求,学校老师立马上门培训,这是村民不断提升技能的通道。”
房山区人社局局长穆建山说:“绿水青山,就是致富之源。地处京西的黄山店村,无论从就业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都走在了周口店镇所辖24个村、5个社区的前列。”
据了解,2015年,村支书张近刚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6年,该村被北京市人社局授予“充分就业示范村”荣誉称号。(中国劳动保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