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一名县农林局食用菌技术站的出纳,成长为远近闻名的“蘑菇”专家。
她利用食用菌研究成果,为农民提供服务,被农民称为贴心人。
她就是李荣辉。
栾城县食用菌技术研究会经理李荣辉,多年来一直从事食用菌种植工作,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在李荣辉留下足迹、洒下汗水的乡村、田间和大棚,人们都竖起大拇指说:“菇把式李荣辉,真是咱农民的贴心人。”
绚丽的人生,源于对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还是一名中学生时,李荣辉就决心在沃野上犁锄贫穷、播种希望、收获富裕。她难忘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和无奈;她读懂了农妇带着孩子提篮叫卖蘑菇的疲惫神态。于是,她在日记的扉页上郑重写道:“像黄牛一样无怨无悔耕耘贫瘠的生活;像头雁一般引领父老乡亲飞向富裕的明天。”正是这种追求,让李荣辉放弃了具有发展潜质的体育特长,放弃了登上讲台当个教师的良机。
1990年,李荣辉成为一名县农林局食用菌技术站的出纳,有幸接触农业科技。6年的留心学习和下乡磨练,她基本掌握了食用菌制种、生产、贮运和加工等技术,以及业务洽谈、市场营销的技巧。
通往理想的路充满艰辛。她发现当调整农业结构的春雨滋润着瘠薄的土地时,栾城的农民还沉醉在“一亩三分地”上。此时,栾城县农民自发的零散地种植,没有龙头企业规范菌种、组织销售、反馈信息。正是看到这一点,李荣辉开始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创建龙头企业,引领千家万户。”
1996年4月,食用菌研究会应运而生,肩负起为全县食用菌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重任。引进品种是关键。任何一个品种的引进要经过科学筛选,优化培育,择优比对,进行适应性能、产量和抗病等方方面面的实践,才能推广。为减少农户的技术风险,赢得最大的市场效益,她多方筹资12万元、租地10亩,建设5个温室大棚,先后对市场销路看好、技术易学、抗病力强的13个平菇品种进行实验比对,对有市场潜力的7个珍稀品种进行研发推广。
一次到山东考察市场时,李荣辉和山东几个专家探讨技术、交流经验。她对菇病的有理有据的诊断,博得了专家的好评。专家希望她留在山东,给以高薪。她说,忘不了家乡一年种着老两茬的乡亲,决心在家乡的土地上用科技催生富裕,用汗水滋润菌业。
“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不算巧”。这是李荣辉的口头禅,也是她不懈追求的座右铭。在李荣辉的办公桌和床头上,经常放着食用菌一类的杂志和多种科技报刊;在她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微量元素”、“土壤微肥”等新概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浅显的实践;缺乏实践验证的理论是苍白的理论。李荣辉深深懂得这一点。
草菇生长周期较短、技术难掌握。李荣辉和技术人员试种了几次,不是不出菇就是产量低。于是通过专家介绍到某县了解技术,取他山之石。可是无论敬之烟酒,还是给予酬金,对方始终以怕感染菌袋婉言谢绝入棚参观,只允许隔着塑料布观望,雾里观花,栽培料的配对、棚中的温湿度、阳畦料比和菌种密度等无法一目了然。
东方不亮西方亮。李荣辉和技术骨干拜师省市科研单位的专家和大中专院校的学者。一次次的真诚求教,终于博得了专家学者的指导。而后,李荣辉和全国及省市的食用菌技术研究会取得联系,经常互通信息,交流经验,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专家学者的理论结合起来,充实了自己。
万事开头难,制种是首选。制种五六年的熟练技工,把米粒大的菌种,用接种细钩儿迅速从中指粗细的试管中取出一点儿,放在试管的培养基上,成活率仅在30%左右。李荣辉通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达到了成活率98%以上。
李荣辉对食用菌技术的不断摸索与创新,让她掌握了成熟的种植技术、培育出了优良的菌种,并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她为农户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手把手的教他们种好食用菌;她组建了专门的销售队伍,负责收购和销售农户种植的食用菌,让乡亲没有销售的担心和压力,安心的种植,保证了农户的收益;她动员家庭妇女也加入种植的队伍中来,利用闲暇时间对食用菌进行后期的维护、管理和采摘,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为乡亲增收。
2010年后,成立了“普天菌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品种有平菇、杏鲍菇、灵芝、金针菇等10多种食用菌,发展了新项目:食用菌切片、观赏菇,形成规模化生产,省内周边县市及宁夏、安徽、河南等外省市不断有人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李荣辉还带领技术团队到乡村进行现场培训,走到农户身边教授食用菌种植技术、解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年有20多场培训,场场爆满,受到了乡亲的热烈欢迎。
也许有人说,李荣辉所做的太平凡了,是的,平凡得像蘑菇一样没有绚丽的色彩;也许有人说,她的形象太普通了,是的,普通得像秋天原野里的一株红高粱,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当大地丰收的时节,却把头深深地埋下。如今,李荣辉的合作社带动了3000多户蘑菇种植大户,占地面积6000多亩,每亩产量达4万多斤,年总产量达2.4亿斤;按每斤市场价3元测算,年产值可达7.2亿元,直接和间接带动4800多人就业。